Kimi“登月”为何离不开张予彤

月之暗面风波再起:杨植麟与循环智能的投资人之争

近日,国内AI大模型领域因月之暗面的一系列风波再次成为舆论焦点。12月6日晚,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发表声明,回应近期争议,称自己已正式离开循环智能,开启新的创业旅程,并获得了所有董事的签字同意及相关必要手续。杨植麟表达了对循环智能及月之暗面投资者早期支持的感激之情,并相信此次分歧能够得到合理解决。

纷争起源

这场争议始于11月11日,36氪旗下的暗涌Waves发布了一则报道,指出杨植麟及其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宇韬因未经循环智能投资人同意,擅自启动融资并成立月之暗面,被循环智能的投资人在香港提起了仲裁。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已收到相关的电子仲裁申请书。

循环智能与月之暗面的渊源

循环智能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为企业提供AI服务,通过NLP(自然语言处理)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客户沟通及内部管理的问题。公司成立以来,得到了博裕资本、红杉中国、金沙江创投、靖亚资本、万物资本、华山资本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支持。

2022年11月,随着OpenAI推出ChatGPT,AI大模型赛道迅速升温。2023年3月,杨植麟创立了月之暗面,这个名字灵感来源于著名摇滚乐队Pink Floyd的专辑《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2024年10月,月之暗面发布了其明星产品——语音大模型Kimi,这一举动直接引发了此次仲裁。

投资人的不满

12月5日,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月之暗面实际上是循环智能内部已经开发两年的项目。然而,在分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董事会决议的拖延以及张予彤对自己重大利益冲突的隐瞒,使得该决议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朱啸虎指出,张予彤在离职时隐瞒了自己在月之暗面免费获得了14%的股份,而循环智能仅分得9.5%的股份。

月之暗面的反击

面对朱啸虎的指责,月之暗面内部态度坚决,表示不会与张予彤解绑,并认为14%的股份还少给了。月之暗面强调,张予彤对公司的贡献巨大,不仅将Kimi的月活跃用户提升至3600万,还帮助公司完成了多轮融资。

融资与估值

2023年6月,月之暗面完成了20亿元的天使轮融资,由红杉中国、真格基金等原循环智能的投资人主导,今日资本等新投资人参与。2024年2月,月之暗面再次完成超10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约25亿美元,阿里巴巴投资8亿美元,成为此次融资的关键。张予彤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强大的融资能力被认为是月之暗面不愿与她解绑的主要原因。

AI大模型的商业挑战

尽管月之暗面获得了巨额融资,但AI大模型的商业化道路仍然充满挑战。据外媒报道,2024年OpenAI或将面临高达50亿美元的亏损,运营总成本可能达到85亿美元。其中,推理和训练成本分别高达40亿和30亿美元。相比之下,国内AI大模型行业正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价格战愈演愈烈,多家公司纷纷降价甚至免费提供服务,这无疑将进一步恶化行业的财务状况。

技术进步与资源消耗

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AI大模型公司不断推动技术进步。2024年3月,月之暗面宣布其大模型Kimi已经能够处理200万汉字的无损上下文,显著提升了长文本处理能力。阿里巴巴、百度、360等公司也迅速跟进,宣布各自的长文本处理能力。然而,这些技术进步的背后是对计算资源的巨大需求,不仅需要高昂的硬件成本,还会带来巨大的能源消耗。据国外权威机构报告,ChatGPT每天消耗的电力相当于1.7万个美国家庭的用电量。

C端市场的挑战

尽管Kimi已成为AI大模型C端市场的现象级产品,但C端市场的商业化进程并不顺利。国内C端用户缺乏强烈的付费意愿,而C端市场的竞争又异常激烈。相比之下,B端市场的商业化路径更为清晰。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大模型的竞争已进入“落地为王”阶段,B端市场更容易实现盈利。然而,月之暗面在C端市场的尝试并未取得预期效果,部分出海产品负责人已离职创业,出海项目也因盈利不及预期而暂停。

小编建议

月之暗面与循环智能的投资人之争,反映了AI大模型领域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技术进步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以及企业在快速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都需要更加审慎的处理。未来,月之暗面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仍需时间和市场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