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官方宣布:永久封号!,微信重拳打击AI仿冒名人营销行为
微信重拳打击AI仿冒名人营销行为
12月15日,微信官方账号“微信珊瑚安全”发布公告,宣布近期对利用AI技术仿冒名人进行不当营销的行为进行了专项治理。此次行动结合了用户举报和日常巡查等线索,迅速而严格地打击了一批违规行为。截至目前,微信已累计处置违规内容532条,关闭违规账号209个。微信表示,将继续加大对“利用AI仿冒知名人士进行营销宣传”等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张文宏医生被“AI带货” 气愤至极
近日,有网友向媒体反映,家中老人在网络上看到“张文宏医生”在推销一种蛋白类产品,信以为真并购买后还转发给了多个微信群。然而,经核实,这段视频中的“张文宏医生”其实是利用AI技术合成的。视频中的合成人物反复介绍产品,声音也非常逼真,商品橱窗内显示该蛋白棒已售出1200多件。目前,该违规账号已被封停。
张文宏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这样的卖货账号不止一个,且一直在变,我多次向平台投诉但屡禁不绝。”他表示,曾考虑过报警,但由于这些账号如同“幽灵”般难以追踪,只能寄希望于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上海消保委:行为极其恶劣
12月12日,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种利用AI技术冒充名人进行营销的行为极其恶劣。他强调,这种做法已经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消费者如果上当受骗,完全可以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商家退一赔三,赔偿金额不足500元的按500元计算。唐健盛还呼吁监管部门采取严厉措施,因为这不仅涉及消费者权益,还触及社会的良知和道德底线。
多位知名人士遭遇“AI营销” 国家网信办出手
随着AI合成技术的日益成熟,利用AI合成冒充名人的骗局也越来越多。今年11月,江西一位65岁的老人因相信手机里“靳东”的AI合成视频,打算贷款200万元给“靳东”拍戏。今年10月,老牌港星黄百鸣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声明,称有人盗用其过去的影片,利用AI技术替换声音,代言一个不知名的药膏品牌。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今年9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从视频制作和发布的源头做好信息管理。该办法明确规定了两种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的标识类型:“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并明确了这两类标识的适用场景。此外,根据不同内容的载体和形式(如文本、音频、图片等),该办法还详细说明了显式标识的部署位置和隐式标识应包含的信息要素。
金杜律师事务所的宁宣凤表示,该办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规范管理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随着生成合成内容中添加显式或隐式标识举措的落实,互联网信息内容的透明度将显著提升,用户可以更直观地识别内容是否由人工智能生成,从而避免受到虚假内容的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正式实施,社会公众将享受到一个更加健康、透明和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应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