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暗面事件分析:假如Kimi未成为公众人物?
月之暗面“仲裁”风波:杨植麟力挺张予彤,澄清是非
近日,创投圈和AI大模型领域因一起名为“月之暗面”的仲裁事件而热闹非凡。杨植麟发文详细阐述了事件的始末,不仅力挺深陷争议的张予彤,还对整个事件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于持股未披露的问题,确实是流程上的一个疏漏。然而,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循环智能及其老股东们在月之暗面的持股比例早在公司拆分前就已经确定,即拆分与张予彤持股是两个独立的过程。无论张予彤后来是否持股以及持多少股,实际上并未影响到循环智能及其老股东们的权益。
这场由香港仲裁案引发的风波,不仅关系到月之暗面的未来,也可能成为科技创投圈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Kimi的崛起之路
尽管在AI大模型这条赛道上,月之暗面并非先驱者,但在短短时间内,Kimi迅速成长为国内大模型领域的佼佼者。根据最新的AI产品榜单数据,11月份Kimi的网站访问量超过3200万次,位居国内同类产品榜首。官方数据显示,截至10月,Kimi全平台月活跃用户已突破3600万。不久前,Kimi在其全面开放一周年之际,发布了新一代数学推理模型,性能直接对标OpenAI的o1系列。
2024年2月,月之暗面完成了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由阿里巴巴领投,红杉中国、美团、小红书等知名机构参与,投后估值达到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0亿元)。这次融资使月之暗面成为国内大模型赛道上估值最高的“独角兽”。
然而,随着Kimi和月之暗面的迅速崛起,一系列争议也随之而来。
错过一个月,可能错过一个时代
回顾月之暗面的发展历程,2023年3月之前,ChatGPT引发了AI大模型赛道的热潮,各大企业纷纷抢滩登陆。2023年上半年,月之暗面获得了超过2亿美元的天使轮融资,估值达3亿美元。同年六七月间,公司又获得了美团龙珠、蓝驰创投等机构的A轮融资。10月,月之暗面推出了支持20万汉字输入的智能助手Kimi,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阿里巴巴等大厂随后加入投资,公司估值飙升。
杨植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2023年2月开始的第一轮融资必须尽快完成,否则将错失良机。他表示,如果融资推迟到4月,机会将大大减少;而2022年12月或2023年1月启动融资也不现实,因为当时正值疫情,市场反应迟缓。因此,真正的融资窗口期只有短短一个月。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成功与失败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在这样的背景下,流程上的不完善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创业者为此付出的代价,便是当前的舆论压力。然而,如果再给他们一次选择,他们仍会选择优先发展公司。
纷争背后:估值大涨引发的矛盾
在这场争议中,张予彤成为了焦点人物。老股东们抓住了她在持股方面的瑕疵不放。但实际上,循环智能和月之暗面的拆分方案在前,张予彤的持股在后,她的股份不会影响老股东的利益。此外,张予彤在月之暗面的融资、战略和业务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她的股份是对其未来贡献的一种长期激励。
一位投资人指出,所有股东都同意了张予彤的持股安排,杨植麟“贿赂”她并无实际意图。张予彤的14%股份是对她未来为公司带来价值的“对价”,需要通过四年的工作来逐步实现。如果非要指责其中有“猫腻”,那么在寻找下一个机会时,很少有人能做到完全透明。
实际上,老股东们选择仲裁而非直接诉诸法院,是因为整个过程中的确没有明显的法律问题,仲裁流程较长,双方有更多的谈判空间。最终,这场纷争可能会以某种形式的赔偿金额或股份补偿来解决。
未来更重要:把握AI时代的机遇
在循环智能和月之暗面之间,很难简单地界定谁亏欠了谁。2023年2月,杨植麟与循环智能CEO陈麒聪达成协议,月之暗面独立运营,循环智能无偿获得月之暗面的部分股份。不久后,硅谷银行的破产导致循环智能面临现金流危机,杨植麟积极帮助公司对接投资者,出售月之暗面的老股以缓解困境。
面对仲裁风波,杨植麟并未过多抱怨,他更关心的是AI时代稍纵即逝的机会。他强调,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和团队继续全力以赴把Kimi的技术和产品做好”。12月5日,OpenAI宣布将在接下来的12天内连续举办12场发布会,推出包括ChatGPT o1和o1-Pro在内的最新产品。全球的AI技术公司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杨植麟在回应中表示,团队将“夜以继日地战斗”,确保Kimi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他呼吁不要让短期的利益纷争耽误了对未来充满梦想的AI“独角兽”。